26 September 2006

从独立电影来看本土文化



在现代历史上,电影是一种科学技术,是一种娱乐形式,是一种商业资产,是一种艺术表现,是一种教育媒介,是一种文化产业。从不同的欣赏角度,我们可以各自在电影里寻找到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今天社会的步伐已经越来越走向一个全球化的消费结构,使到电影也已经偏向于商业娱乐的大定位。当代的电影工业已经也越来越‘养殖场化’,也使到今天市场上的电影各个大同小异,离不开同一个商业架构的框架。也因如此,这些年来的世界各地的主流电影已经接近肤浅化。可悲的是观众们还是愿意花钱买票去看这些电影。我认为吸引观众的不完全是电影题材,而只是电影华丽的再包装。

但是我们又该如何来解读这些主流电影背后所隐藏和引进的文化价值呢?而这些价值又是否能够迎合我们自己本土社会和本身的文化身份。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所看的主流电影其实隐藏了一些外来文化价值。这些外来文化价值是否慢慢会有一天局部或完全的代替了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这些议题已经是多年来在学术上不断的被检验,讨论。

我希望以另一个角度去看电影。或者说我换一个词。我们不‘看’电影。我们来‘读’电影。因为我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而语言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核心点。也就是中国电影学者李少白所说的‘电影是一种文化熏染;而对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电影放映来说,就是族际和国际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今天世界的主流电影流向可以归纳于两个部分,西方好莱坞和东方好莱坞香港。而这两大好莱坞互相又有千丝万缕复杂的互相影响,而造就了一个主流电影语言。但是这个语言是否有涵盖了我们本土的文化气息吗?我们看的永远是别人的语言,别人的故事,别人的电影。而又有谁在用我们的语言来说我们的故事呢?我不完全否定今天主流电影的大同文化。我担心的是,我们的孩子们会不会有一天,会完全忘了自己的文化而把电影里的外来文化当做己有?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强调,我认为电影是属于文化的。电影文化的交流必需是在一个平等的条件下进行交流。在全球化日益彰显的今天,一方面是欧美强势文化的遍地开花、无孔不入;另一方面是一些第三世界小国与弱势文化的被忽略和遮蔽。

如今西方国家透过电影,把大国意识形态以强势文化姿态在全球的扩散与渗透,正在催生另一种形态的帝国体制。它不是以军事强制为杠杆,没有鲜血和暴力,而是一种通过资本、信息和市场来冲击国家主权,促使国家和领土的界限再度淡化的新的帝国主义。这是个不能回避和否认的一个国际文化现实问题。

另外我国人民心中的那一块本土民族文化的东西,也已经变质,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传统已经开始没有了继承,历史已经慢慢的沉默了。在迎接都市化的我们,这个时段是文化保育工作最紧迫的时刻。因为在我国各大小城镇都在即将进行一连串的城市化工作当儿,无可奈何的一些本土文化将逃不过被淹没的可能性。而我们能够留给未来的孩子们什么样的文化果实,就看我们现在如何养育这棵树了。

捍卫本土文化不是守旧,不是反现代,更不是文化倒退。捍卫本土文化是把我们文化的根,紧紧地的握住,不被时代的变迁冲走。文化的根如果不见了,文化就会枯萎。一个没有文化根源的国家民族,是迷失,是矛盾的。

我国的电影工业也与普遍主流电影理念同肩而行。我个人认为P。南里时代和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的马来电影,属于辉煌时刻。那时的电影都有一股很浓厚的本土表达。故事题材也紧紧的与当地的生活文化相扣。除此之外,今天我国的主流电影显然也已经演变走向‘罐头化’。越来越无法体现出我国民族文化色彩。我国电影始终还是被商业,票房等等的机制所捆绑主导。使到电影创作空间的直接萎缩。换句话说,我国所制造的电影主要目的是让观众花钱看电影来赚取短暂的利润。而不是有远见的以我们的本土文化背景建立起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环境。代价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多年的空转。也因此,我国电影业始终得不到本地观众全面的支持。
我认为要凸显,保护,延续和捍卫我们自己的文化语言,就要自己拍电影。自己积极的发展出一套属于我们的电影理念。一套能够配合当地社会民族结构的电影文化。在看好莱坞千万制作的当儿,我们也该自己站起来,把我们的声音,故事,文化也摆上电影院。当然不是不自量力以卵击石,想和主流电影竞争,就算斗老实说也斗不过。虽然在没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援之下,但是一分钱还是有一分货。就算口袋里只有一百块,那就拍个一百块的电影。毕竟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这是树立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尊严的最起码的第一步。

而这就是独立电影的一个思想运动。以自己筹资拍摄的底成本制作。独立电影是以独立为最高精神,不受制于商业机制,不以盈利为首要目标,在国家电影体制外所建立的自由,自主的个性创作群体。也因此被称为非主流电影。

但是什么又是本土文化呢?本土文化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个独特,具体的民族特色。也是我们民族丰富的内涵。本土文化造就了我们的民族色彩,性格,思维,语言,价值观等等。本土文化是我们身份的根。这是无法代替无法切割的。

我国独立电影是撅起主要是多年前由一帮电影和剧场爱好者顺着数码科技的发展所开始的数码独立电影。我国的独立电影已经频频在海外的影展受到好评创下佳绩。

而砂劳越独立电影的历史其实更远在数码科技来临之前已经起步了。在1987年,一群本地的电影爱好者开拍了有史以来第一部独立电影,一部伊班长片名为‘BERJALAI’,使用35MM胶带所拍摄的。也在当时砂劳越许多大戏院上映,场场爆满,成为一时轰动。但无奈也是空前绝后的一部。因种种因数,这帮人之后就再也没有再搞独立电影了。

在空荡了将近快二十年后,砂劳越独立电影在这几年又开始逐步回复。一些在外参与电影工作的本地人已经开始逐步回来砂劳越,想在这片土地上拍摄电影。一帮独立电影工作者也在2004年成立了砂劳越电影学会,主要目的就是推广非主流电影文化和本地制作。以文化和教育的角度来看和解读电影。砂劳越大学也开办了电影学位课程,每年孕育出许多本地年轻电影人才。虽然都还在起步阶段,但是我认为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独立电影会在砂劳越带领一股电影文化的新气息。

我认为独立电影有推广,保育和捍卫本土文化的能力。
一) 独立电影不受太多的商业条件所约束,于是它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和韧度。能够拍一些不那么受票房所影响的题材。于是更能够为文化工作出一份力。
二) 数码科技的普及化,廉价化,平民化,使到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更容易,迅速,底成本的制作出数码电影。
三) 历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独立电影影展和放映会的撅起,给予独立电影更多肯定发展空间和条件。
四) 由于独立电影的制作模式简单化,独立电影工作者更能够轻便的穿透到各个社会的角落和层面,把老百姓的感情,声音,故事,语言,习俗等等最真的一面呈现在银幕上。
五) 越来越多西方国家对我们东方的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并且肯定我们自己的东西。于是除了本地市场,独立电影在国外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六) 要捍卫本土文化工作,就必需让年青人参与其中。而恰恰电影创作就是个年青人高科技的玩意儿。以年青人的角度来看历史文化来拍本地电影,无疑会让观众从另一个比较创意的角度来看文化。这也是一种双重文化教育。也可以让本土文化年轻化。
七) 独立电影的发行量虽然不大,主要是在VCD和DVD的限量发行,大多数无法在戏院上映。但是我国一些戏院已经慢慢逐步的接受数码电影的放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会有越来越多数码电影院。

爱之深,责之切。我还必需说,目前我国独立电影工作者还是有些属于意识形态,把独立电影的定位抬得太高了。于是近年来在媒体上曝光的独立电影,抹上一层要不是高深莫测故作悬虚,就是挑战制度尺寸的刻板印象。还使到人们认为独立电影就是与主流电影为敌,专门拍一些让人看不懂的所谓的艺术东西。

我认为这不是,也不该是,独立电影真正的理念和原则。独立电影应该采取更亲民老百姓化的表达风格。而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自我膨胀。

同时观众也需要带着一个更开放,透明的角度来欣赏独立电影。一些观众因为看惯了主流电影的模式,于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来看独立电影。独立电影或许没有漂亮的演员,华丽的布景,夸张的题材,陶醉的音乐等等。但是独立电影应该能够给予观众一份真诚,踏实,清新的角度来读电影,来反映出我们社会真实的一面。无论影像与叙事上都以比较朴素而清新的角度,直接对应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现实,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当本土文化即将的遗失之际,电影将会成为一个正面的文化教才。

在写这篇稿的当儿,许多砂劳越独立电影工作者已经开始慢慢踏上轨道。已经有许多电影计划正在默默的进行当中。我认为独立电影的前景是乐观的。我也认为独立电影是有能力在捍卫本土文化的工作上尽一份勉力。我认为电影不该只是为了娱乐和商业的而存在的。它同时赋予一些严肃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教育的工作。我也相信独立电影工作者能够在本土文化资源中找到更多艺术的灵感。


此文章刊登在星州日报周末YEAH 副刊66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