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March 2007

独立电影:拍来干嘛?



独立电影的概念在国人眼里还是处于‘搞艺术’的刻薄印象。每当谈到独立电影的工作,很多人,也许可能包括你在内,都会忍不住的问一句;独立电影拍来干嘛?在那里才有得看?搞艺术能赚钱吗?年轻人好手好脚的怎么不脚踏实地好好的去找份工作呢。。。等等的疑问。

但这些绝对是合理的疑问。在我国还真的不容易能够观赏到独立电影。目前独立电影这行业也的确比较冷门。这些疑问其实反映了我们现时社会的价值观,对独立电影,甚至所有艺术工作的前途与钱途所产生的一个问号。

独立电影是一个通用概念,它是指一般某部在拍摄之前并没有落实发行渠道的电影。那些千万大制作由于有大集团在背后推动,所以从筹备到发行都已有了完善的计划,很多大电影其实在开拍之前已经有了预售能力,这就是那些明星演员,知名导演的票房号召力。

但独立电影则是相反的。很多时候,所集资筹备的资金往往只够于部分电影制作。往往拍摄完毕了之后,就没有了多余的资金再去推销自己的作品。因此独立电影在后续的宣传,推销和发行的作业上就显得比较吃亏。所以很多我国的独立电影无法顺利的在正规的管道与观众见面。再加上官方对于电影题材的限制,导致越来越多独立电影都是往外发展。

这篇文章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到比较鲜为人知的内幕;独立电影的发行。


电影节
电影节是一年一度展示近期电影的节日。每个电影节都会关注某种的具体风格和主题。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电影节多不胜数,尤其是在欧洲和美国占了多数。目前保守估计都有300多个,而且这数目还是不断像雨后春笋般的增加当中。如果按照这个数字来分析,也就是说平均一个月就有25个电影节。电影节已经成为了一门非常竞争性的专业领域。

电影节虽然之多但等级有分。比较有权威性,A级的电影节却不多。被号称为世界‘五大’的电影节分别有;法国坎城国际电影节(CANNES FILM FESTIVAL),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BERLINA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和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这五大电影节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对电影工业有直接的影响力。能够在这些电影节里得到肯定,几乎是成功的保证。

在亚洲地区,比较有规模的有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PIFF),上海国际电影节(SHIFF),东京国际电影节(TIFF),新加坡国际电影节(SIFF)以及香港国际电影节(HKIFF)等等。

绝大部分的独立电影,不论国籍,不管是长片还是短片,剧情片还是纪录片,娱乐片或商业片还是动画片,几乎都是为了参加电影节而制作的。我们对电影节的概念好像都是来之媒体报导。看到的好像都是花花绿绿,星光闪耀,红地毯,奖项,等等之类的。

可是背后其实还有很多实际的商业利益在围绕著。参加电影节绝对不是凑巧,而是有意识,计划性的推销手段。颁奖台上的银幕风光是对电影在艺术上的成就。但台下其实却是一片现实的买卖商场,把电影推销出去才是电影最实际经济利益。

除了电影工作者和影迷,电影节还会吸引很多电影评论家和电影发行人。这两号人物才是独立电影工作者参展的锁定目标。得奖除了奖座,奖金和一些媒体的报导,它真正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得到电影评论家和独立电影发行人的注意。

电影评论家几乎就等于是该项影展的素质发言人。得到好的影评可以让电影和导演在众多的其它电影里拔得头筹,引人注目,对今后的宣传和发行将会事半功倍。但评论家通常是非常主观和个人性的来评论电影。因此很多时候根本无法事先预料他们的口味。这当然也要按照每个电影节的特色来衡量。比如说在一些比较保守的电影节,另类前卫大胆的电影题材就比较不受若。一些剧情流行但包装脆弱的电影通常也会成为评论家的大肆攻击。这些负面的评论的确是会带给年轻电影人很大的学习空间但是它却吓坏了大批的海外发行人。

所谓的电影发行人(FILM DISTRIBUTOR)其实就是一些有权力和能力把你的电影售卖发行给电影院和电视台的推销员。权力大的发行人有能力从新投资,包装,把电影在海内外发行。

一旦电影得到的发行,电影工作者将会按照发行合约里的版权所得到利益。一部成功的电影就有能力让当初这些默默无闻的电影人在瞬间发光发热,知名度直升,成为头版头条。一部电影的有效参展时期大约是三年。换句话说三年内,一部电影可以不断的呈送参加世界各地各个电影节。

所以电影评论家和发行人之间的互动,其实对一部电影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有能力延续一部电影的生命力,也造就了很多电影业的明日之星。除此之外电影节是所有来自世界各地电影界里的英雄豪杰聚集交流的地方。一些志同道合的电影人也因此互相联系合作。因此电影节是所有独立电影工作者的美梦成真的主要福地。

在我国目前的电影大环境里,独立电影仍然还是不受片商,电影院和观众的接受。也因此几乎所有的独立影片都是往国外电影节发展。很多时候只当这些独立电影得奖后,国内才会引起一些发行商的兴趣。换句话说我们的电影既然还要靠国外的肯定后才能回国内发展。我们的审美观和标准竟然是被牵着鼻子走的?这是我们值得商讨的讽刺题外话。


放映会
许多国内外的电影学会,学术,艺术与文化组织都时常会举办一些小型的独立电影放映会。放映会的目的和电影节其实还是有异曲同工的效用。这些放映会通常是开放给公众,但也会不时邀请一些电影界人士和评论家等艺术工作者出席。这也是许多独立电影和观众最近距离的接触。

同样的,真正的目的还是希望借此机会得到更多电影界人士的肯定,能让电影去到更远。放映会结束后,通常一些得到好评的片子就会特别受到关注,而且还有机会与其它电影人接洽发行甚至合作机会。这也是一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知名度的地方。虽然咋看之下感觉这种小型放映会没太大作用,但由于电影的圈子不是很广,再加上现在科技的发达,一传十十传百得很快就会散播开来。在电影圈里,最怕的不是没才华,而是怕别人不知你的存在。

很多独立电影导演也是透过这类型的放映会,让自己的作品得到专业肯定,续后顺利的被邀出席各大影展和电影节。在我国,马来西亚电影学会(KELAB SENI FILEM MALAYSIA)和砂劳越电影学会(SARAWAK FILM SOCIETY)也会不时举办这类型的放映会,特别为了鼓励和推广独立电影和本地制作。

数码发行
今天独立电影主要的制作格式是使用数码科技(DIGITAL TECHNOLOGY)。数码电影的制作费远远低于传统的胶片电影。再加上数码科技的普遍化,很多年轻人都能够以低成本,高速度的制作出电影。我国目前的独立电影几乎全部都属于数码电影。也因如此,网际网路很自然的成为了独立电影很方便和自由的发行频道。

透过网路放映(ONLINE SCREENING)和下载次数,很多独立电影工作者不管是职业还是业余的,都有可能够发点小财。一些独立电影是专门为了网络发行而拍的。网络发行绝对已经变成一股热潮。

但重头戏其实属于数码电影的撅起。这几年来数码电影院的诞生改变了整个独立电影的大趋势。戏院所使用的放映器材居多还是属于传统的胶片放映。胶片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保持电影放映的最佳视觉素质。但是由于费用非常昂贵,许多底成本的独立电影根本无法在戏院公开上映。

数码电影院的出现让这些独立电影有了属于自己的大银幕。国外已有越来越多的电影院已经使用数码科技。也因此越来越多独立电影能够更方便的在世界各地上映。在我国目前虽然只有一间在吉隆坡的戏院拥有数码放映的科技,也很积极的上映本地独立电影。

而在这一点邻国新加坡则已经远远超越我们,并且走在世界的前端。现在新加坡已经拥有7间数码电影院。透过官方的推动,数码电影院的数目肯定会继续增加,而新加坡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世界数码电影院的积聚中心,成为世界数码电影的发行站。这对我国的独立电影是有正面的推动。

总结
我国的独立电影居多都是往外发展,某个程度上可能冷落甚至忽略了本地市场。这使到国人对独立电影的认知无法提升。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整个社会气候成形时,也是我国独立电影归巢之日。到时必定能够得到社会大众对独立电影的肯定。

1 comment:

said...

在馬來西亞做電影限製太多,電檢侷的呎度也很有爭議,即使再多幾個蔡明亮,也沒可能改變大馬電影圈。我讀高中的時候,身邊沒有幾個是會真正去看電影,純粹是一味去追求娛樂,有些甚至乎炫燿自己一天呆在電影院多少小時,似乎每人都愛去戲院,但真正看戲的人有多少?

這樣問有點唐突,我電機工程已經唸不下去,平時會很慣性的胡思亂想,獨立電影圈歡迎我這類的人么 ?

我看的獨立電影不多,喜歡的電影是 requiem for a dream, all about lily chou-chou, 悲情城市